【全球报资讯】《流浪地球1&2》的幕后魅力--官方制作手记观后感:万丈高楼,从何而起?
2023-02-03 05:06:39   来源:哔哩哔哩

原本以为,《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只记录了创作团队的心得,以及《流浪1》的诞生过程、幕后细节,但没想到,其中还埋着不少关于《流浪2》以及后作的伏笔,不禁感叹创作团队的卓见和雄心。

整本书最大的篇幅,着笔于描绘电影宏大世界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对相应的时代背景设定、人设、特效、工业装备、科学物理规律……甚至 UI设计、装备运动过程、角色于某场景的特定状态……都做了细致的描述。


(资料图片)

尽管我对特效、装备的设计和运用最感兴趣,但我建议大家入手时,还是用心读完序言和第一幕,因为创作团队最想对电影及观众说的话,其精华大部分浓缩于第一幕的内容中。

其中,有三个观点让我备受触动,原话如下:

——郭帆:

“在西方去看科幻,他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但其实中国人不太习惯于仰望星空或面朝大海,我们更多是往下看。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更喜欢脚踏实地生活。这跟我们几千年来的生活是有关的。”

——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

“如果国产科幻电影想要成功,大环境是中国观众一定要有两个自信,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以及 对本土科技的自信,只有兼备这两个自信,才能使国产科幻电影获得机会。”

——编者原话:

“《流浪地球》这类项目的‘重工业’,体现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镜头里的原创内容量要远远大于传统电影项目。”

这三段话,分别从 文化、市场、技术阐明《流浪地球》电影系列创作前后的重要意义。    

关于前两方面,相信大家都有独特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我想谈谈第三方面:科幻电影工业技术的重要意义。

我将科幻电影工业技术,简要地按视觉效果分作两类看待:软件特效、硬件特效。相信看过《流浪地球》系列的观众,都对这两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我想先结合现代科幻电影的“祖宗”——(以下简称《漫游》)阐述看法。

在我看来,《漫游》是在时代背景下,将硬件特效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代表作!大卫. 鲍曼穿越黑石成为 “星童” 的光景便是经典。

光怪陆离的景象,是创作团队对大卫. 鲍曼进入高维空间过程的想象。成像原理是用专业的光束分析仪,在两个 近似无限的平面中移动拍摄,拍摄过程会加入不同的彩色滤镜片,同时再拍摄特殊的化学反应过程,多重渲染结合后形成滤片成像。

太复杂看不懂?用手机/相机拍摄两个平面之间的微笑间隔,就大概明白了,例如近似平行地拍摄玻璃杯水面的波漾(以下是我在琉璃蓝的桌面上拍的)

这一成像方法的原理,后来也被运用在多部科幻/特摄巨著中(《星球大战》《奥特曼》……系列)成为科幻特摄迷幻影像的先驱。

很难想象,那个年代能用纯硬件的实拍,做出后世难以超越的特效渲染。

而《流浪地球》系列有没有值得后作借鉴的硬件特效?我认为有!

——物理硬件UI前置工作

此处特指以物理硬件为主的UI特效的准备过程,主要困难有两方面:

现场幕后手动操控

演员-投影之间的人机动画配合。

在第一部中,两种方式分别对应 运载车、空间站两大重要的室内场景。

前者是为了控制多屏幕之间的有效衔接,例如车子启动的时候,二十多个屏幕按顺序分秒不差地点亮;当时现场只有两台主电脑以及三位工作人员负责,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分秒不差地完成。

后者是为了突出演员面对屏幕的真实感,所以剧组做了两大准备:

UI投影的屏幕,真实率近乎99%;

提前做好所有UI动画,再临场与演员排练。

所以留意《流浪1》中的UI交互屏幕,几乎能准确反映屏幕前的真实状态,这点在《流浪2》中也有体现。

顺带一提,投影展现效果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硬件+UI之中,也体现在

例如下图,是《流浪1》刘培强交接工作后隔窗看地球,能清楚地看到玻璃上的瑕疵。

除了UI交互,我觉得 重拾并拓展 苏联式工业美学,也许是《流浪地球》系列给世界科幻特效美术献上的特别礼物。

因为数十年来,以好莱坞科幻为代表的美式特效美术过于追求表面视觉,对科幻特效应有的深层次构造逻辑、运动细节缺乏应有的展现与探讨。而在《流浪地球》系列中,每件重要装备、每个重要的环境空间,其构造及运动逻辑是自洽的

另外,电影中每件用苏联工业美学设计的装备,无论 构造审美、还是物理原理,抑或是其对角色与环境的影响,都更接近于现实,便于更多观众欣赏和解读。

例如 第一部的外骨骼动力机械臂推动撞针M134轻型自动机枪的后坐力表现第二部“太空电梯”地面调校细节……

说到重工业风设计,我想着重介绍 MDI 工作室

作为《流浪》系列的物理特效团队之一,MDI 主要负责场景内设施、个体装备的细节设计&建模打造、现场协助拍摄。

例如《流浪1》的 外骨骼装备、运载车布景《流浪2》的  ……都出自于他们的设计。

2019 年,刚转型不久的 MDI 就面对高强度、高要求的拍摄模式,而他们仅通过两个阶段的磨合,便已经跟上剧组的拍摄进度,这是多厉害的迈进呢?两个事例可见一斑:

《流浪1》刘启跳跃点火核心的戏份,MDI 仅用不到 5小时 便连同美术组其他人员,搭建好数十米的纯金属钢板平台、8米的金属高台,并跟进 材料做旧、焊接、刷漆……工作;

为提高解决外骨骼问题的效率,MDI 片场团队分成两组,分别负责 跟拍穿戴维护修缮,而演员的着装时间也有开始的 1 小时以上,缩减至 20 分钟左右。

顺带一提,第二部负责外骨骼设计制作的团队,还有 “傲鲨智能”。出现在影片中的部分轻装外骨骼是可以实际投放使用的。

关于工业设计美学的部分先分享以上,因为我还需做大量的查阅调研,才敢较为准确、完整地复盘《流浪地球》系列的美学设计,之后也会专门出一期文章,敬请期待!

另外,由于我目前只看完书本的前2幕,所以读完全书后,我也会结合《流浪 2》的细节,以及目前透露关于《流浪 3》的计划,分享完整的读后感,谢谢大家 Thanks♪(・ω・)ノ

关键词: 美学设计 重要意义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