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报:2023年4月14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04-14 10:13:23   来源:新华社

【节目导视】

【同期】因为汉服其实是国学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说大家穿着汉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喜爱的体现。

【同期】我是希望他们能够发现京剧作为国粹、精品的那个精的地方,最终想要让更多的人爱上京剧,让大家切身去体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同期】武术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文化在里边,底蕴在里边。明白练武术其中的道理是最重要的。

【标题】让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的“青春之花”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生、国学爱好者 郭城宇

因为这个礼仪,它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内核。后世无论是如何进行改变、演进,它都离不开这个五礼的范畴。

【字幕】近年来,“国学热”“汉服热”席卷中国青年群体,各类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广受青年人追捧。

在天津,一个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国学兴趣小组正在举行中华传统礼仪的推广活动。

他们以诵读国学经典、推广汉服活动为主题,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参与。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学生 孙旭婷

因为汉服其实是国学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说大家穿着汉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喜爱的体现。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生、国学爱好者 郭城宇

穿上汉服,去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之后,也能更多地去拜读我们的国学经典,从我们先民的智慧当中寻找更多属于当代的精华,真正能做到古为今用。

【现场声】

我现在给她画的是这种花钿。花钿是古代女子常会用到的一种装扮。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学生 柳颖

被汉服所吸引,都是因为汉服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字幕】身着一袭华服,进行一场沉浸式体验。他们尝试将传统成人礼、婚礼、乡射礼等经典礼仪活动进行排演,并通过互联网推广。

【字幕】作为一名资深“汉服迷”,大四女生周静是团队的造型师之一。

活动现场所用的许多道具,都是热衷研究汉服文化的她动手制作的。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学生 周静

我给她做的造型是一个明代的少女发型,参考的是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里薛宝钗的一个发型。常用到的发饰有非遗的绒花和缠花,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觉得这些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一个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就是在日常的佩戴中,它(也)是非常出彩的。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生、国学爱好者 石瑞婷

我们两个造型都是明代造型,但是在服饰上也有所不同。这位同学的服饰是明代的竖领对襟袄,会比较青春、小家碧玉,并且日常一些;我这边的是带补子的袄,造型都是我们根据服饰去做的。

【字幕】在他们眼中,穿汉服、诵经典既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热爱。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学生 孙旭婷

先贤们的思想也告诉我们,我们要活出一种更肆意的人生,我们要做一个不躺平的青年,我们要努力地奋发向上,然后向他们的豁达(学习),向他们的自信(学习)。

【同期】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生、国学爱好者 郭城宇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对传统礼仪的沿袭,还有对传统艺术、文学等等优秀文化的发扬,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进入到我们弘扬国学的队伍当中,为我们新时代的文明建设发挥更多努力。

【字幕】21岁的刘子驹,就读于南开大学文学院,是校园京剧团团长。

从小听戏、拉京胡、唱京剧……刘子驹在国粹的熏陶下成长。

8岁那年,刘子驹在学习古筝时,结识了热爱京剧的专业票友。从此跟随票友,开始学习京剧,乐在其中。

【同期】南开大学本科生 刘子驹

当时(京剧)就像刻在DNA里面一样,走到哪儿都能唱。上学的时候也能唱,写作业也能唱。(小时候)嗓音条件是很好的,都是童声,怎么唱怎么有。

【字幕】随着年龄增长,刘子驹越来越觉得在京剧艺术的学习上“吃不饱”,跟着父亲到各大剧院取经,向专业京剧演员求教。

天津丰富的戏曲资源,也让刘子驹大饱眼福,受益良多。

【同期】南开大学本科生 刘子驹

不光是京剧,包括我所接触的古筝、古琴,我们的传统音乐,都是作为一种艺术养分,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从各种方面、各种角度,对我的人格进行塑造。(对于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选择了中文系,(做出)未来的人生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字幕】创办公众号传播京剧文化,策划一系列校园京剧体验活动,发表多篇戏剧评论文章……刘子驹希望让京剧艺术走近大学生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同期】南开大学本科生 刘子驹

我们之前做过京剧沉浸体验的活动,在我们文学院借了两间教室。这个教室播放(京剧)视频,然后我会给大家做一个导赏。另外一个教室,我们京剧团把我们的家底都掏出来,各种戏服、各种乐器、各种行头都摆到一个大桌子上,大家去那儿玩,去那儿看。教大家几句比较简单的唱段,这种体验的方式是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的。

【字幕】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国粹,刘子驹有自己的想法。

几乎每个周末,刘子驹都会来到天津市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的“国粹苑”担任义务教师,为热爱京剧的小朋友们拉京胡伴奏,传授个人经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国粹的种子。

【同期】南开大学本科生 刘子驹

这些小朋友们从小就很喜欢京剧,在他们成长过程当中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我是希望他们能够发现京剧作为国粹、精品精的地方,最终想要让更多的人爱上京剧,让大家切身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字幕】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

杨梦园,“90后”,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我从小有大侠的情结。小时候体格稍微弱一点,然后慢慢地接触到武术。(我)从十岁(起)在霍元甲文武学校学习的,接触南拳一直到现在。

【解说】南拳,中国传统武术拳法,刚劲有力。对习武者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很高的要求。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从小练(武术)的时候,确实(有)比较苦、比较累的经历。比如说压柔韧、抻筋,最一开始够头、够鼻子,(然后)够下巴颏。

练武术最锻炼意志品质,(能够)坚持不懈,对事情不容易放弃,比较有韧性。

【解说】2009年,杨梦园入选天津武术专业队,正式走上职业赛道,追逐冠军梦想。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正式进入专业队,理想就开始定在武术冠军。刚开始训练很累,(每天)训练馆、宿舍和食堂这“三点一线”,时间基本都在训练场上(度过)。

【解说】凭着一股韧劲,杨梦园在2013年世界精武武术文化交流大会中夺得冠军。对武术的执着追求,也让杨梦园渐渐领会了拳法背后的深刻内涵。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武术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文化在里边,底蕴在里边。比如说武术的抱拳礼就很有讲究,左手为文,右手为武,文武兼学,文武兼修。明白练武术其中的道理是最重要的。

【解说】2014年,杨梦园退役后,回到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担任武术教练。从赛场到校园,杨梦园决心做中国武术的传承者。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我是教练员,我首先第一点,把我的学生要教得好。并不是说只是练练套路,学学皮毛,我觉得最重要是学习文化、“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把武术的文化内涵真正地传播出去。

【解说】近年来,杨梦园还带领学生前往法国、俄罗斯、泰国等十多个国家进行武术展演。他主演的舞台剧《武传奇》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好评。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我带队员出国演出,特别有感触的就是(外国观众)他们还是很喜欢中国文化的,觉得武术很神秘。我们《武传奇》(舞台剧)主要是由霍元甲这个故事改编的,(曾在)毛里求斯、南非这两个国家的不同城市演出,演了大概十几场,都是场内爆满的。观众很热烈,掌声特别多。

【解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慕名来到中国,学习功夫拳法,体验武术文化。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我教的(外国学员)有上百名了。他们学习武术非常认真,有些动作完成不了,他们会找一些课余时间练习,渴望你给他指点。

印象最深的(外国学员),他是医生的职业,特别喜欢武术、崇拜武术,学了特别多(武术)项目。他回国之后,他在当地开了一个培训班,(教授)我们学校的精武套路,在他们当地来传承武术。

【字幕】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作为国家文旅部下设全国首家涉外武术培训基地,自2013年起累计培训外籍武术学员超过2000人。

【同期】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武术教练 杨梦园

习武明德,习武明理。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明白武术的精气神,然后慢慢地教会更多人,认识武术,热爱武术。

制片人:李杰

编导:李宗胤

记者:许健、刘润芝、宋瑞

摄像:郝杰

统筹:王健、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