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2023-08-05 14:16:22   来源:个人图书馆-寒山穆鱼

第十章社会工作研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

(一)基本概念

社会工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依托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使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收集、分析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到社会工作的目标。

(二)主要类型

从内容而言,社会工作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本体知识研究。

从结构而言,社会工作研究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部分研究。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1.主要探究困难群体及其议题。

2.采用整合审视的研究视角。

3.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

4.旨在推进福利、促进实务和提升理论。

5.体现研究者的多元角色。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

1.防治社会问题

治疗社会问题的后果;预防社会问题的原因。

2.改善社会工作实践

助力需要评估;协助方案制订;指导计划推行;推进评估总结。

3.建设社会工作理论

推进策略模式的修订和建立;发展社会工作的理论。

4.推进福利正义

提高民众的整体福利;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1.研究选题的伦理

一是注意研究正当性;二是留意实务应用性;三是清楚经费来源。

2.社会工作的伦理

一是恪守工作原则;二是注重社会公正;三是注重专业行为。

3.社会研究的伦理

不故意隐瞒身份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取资料;收集资料在对方愿意的情况下进行;保持价值中立,不凭个人意志筛选运用信息;保证被研究者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不给被研究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对被研究者私人资料予以保密,不随意泄露;研究成果客观全面地进行公开。

五、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功能

(一)直接功能

社会工作研究的直接功能与其目的有关,或者说,社会工作研究目的之达到体现了社会工作研究的直接功能。基于“对谁的功能”维度审视,在对象层面上,社会工作研究可以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并协助服务对象在能力和意识层面得以提升;在专业层面上,社会工作研究可以改善社会工作实践和提升社会理论;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工作研究可以推进福利和促进公正。

(二)间接功能

1.对研究参与者而言,有助于感受社会事实。

2.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

3.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而言,有助于实现自身增能。

4.对社会而言,有助于激发多个系统的正面功能。

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一、方法论

(一)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1.本体论

本体论关注的议题是“存在”是什么,或现实的基本本质是什么。

2.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我们如何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是什么使得某个主张成为确切的议题的。我们了解或知晓世界的方式,植根于我们本体论的假设之中。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与社会工作研究有关的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诠释主义方法论、批判主义方法论。

社会工作研究三大方法论对比

实证主义方法论

诠释主义方法论

批判主义方法论

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

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社会情境中的社会意义

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是解释那些被隐藏起来的事物,从而解放人们并为人们赋权

社会现实的基本特征是什

么?

本质主义者的观点是现实是能够被经验性地证明的

建构主义者的观点认为,现实是被社会性地创造出来的

社会现实具有多重层次

什么是人类的 基本特征?

人类是有着理性思维、个性化的哺乳动物

人类是能够创造并强化共享的意义的互动性社会生物

人们具有尚未觉醒的潜力,并被物化所误导;社会生活则是关系化的

对于人的能动性的观点(自由意志、决断 力、同理心)

对人的能动性采取了决定论的立场

对人的能动性采取了唯意志论的立场

对人的能动性采取有限自主性的立场

科学与常识之间的关系是什 么?

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是不同的,优于其他知识

科学知识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知识,它不优于其他形式的知识

科学知识是不完美的,但是可以对抗虚假意识

哪些因素构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或理

论?

解释是探究普遍规律的,是通过演绎推理来推进的

解释是表意性的,是通过归纳推理来推进的

运用朔因推理来创造解释性批判

如何确定一个解释是对还是错?

解释通过来自其他研究者的可复制性而被验证

解释通过对被研究者的适当性假设而被验证

解释通过实践而被验证

什么才算是好的证据?

社会科学证据需要有主体间性

社会科学证据是偶然性的、因情况而异的,而且往往是需要悬置的

所有证据都依赖于理论,而某些理论则揭示了更为深层的证据类型

什么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关联性或者运用?

从技术统治论的视角出发,对所使用的知识采取一种工具取向

从超验视角出发,对所使用的知识采取一种实践取向

从变革的视角出发,对所使用的知识采取一种 反思性辩证取向

续表

实证主义方法论

诠释主义方法论

批判主义方法论

社会工作研究与价值观

社会工作研究应该是价值无涉的和客观的

社会工作研究在价值上应该采取相对主义立场

社会现实以及对它的研究,必然包含一种道德-政治维度;而在推进人类的自由以及为人类赋权的方面,各种道德-政治的立场则是不平等的

二、研究范式

(一)基本概念

1.定量研究是在严格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手段搜集资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

2.定性研究就是收集和分析非数字化的资料,描述和理解回答者所经历现实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等,探索社会关系。

(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差异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研究和理论的 关系

定量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 来验证假设,从而是一种理论检验。

定性研究的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提炼,是一种理论建构。

研究者与研究

对象的关系

研究者被视为外人,其研究设计旨在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要使自身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进行反思和调适。

研究策略

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探索,归纳提炼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然后进行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它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

研究设计灵活变化,可以根据当时情况和研究者的过程感悟,修改、完善和深化研究细节,获取文字资料,以 深入理解所研究的具体现象。

资料特性

主要收集和分析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和统计数据

主要获取描述性的信息。

结果范围

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普遍指导意义。

注重研究对象、有助于发现研究问题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发现问题的新视角。

适用场境

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搜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境,适用于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依托不同逻辑和视角对事实进行把握,都旨在发现事实和实现研究目标,都可以推进社会工作的实践优化和理论进步。两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适用场合之别。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虽然存在区别、适用场境也不同,但是两者并非截然对立。由于认识事物和解构现象的逻辑不同,两者需要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从而使研究者对事实的把握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入。多角度测量中资料多角度、研究者多角度、方法多角度、理论多角度测量法越来越多得以应用,恰恰说明了两者在技术层面的共存性和互补性。当然,根据研究问题、资源条件和自身特长等因素决定采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还是多角度测量,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应有的实践智慧。

第三节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逻辑

(一)科学环的逻辑架构

社会工作研究有其逻辑过程,理论和研究在其中不断互动。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认为研究有两个途径:

其一,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事实,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再将其上升到理论;然后,基于该理论对未知事物进行假设,再通过新的事实进行检验。

其二,研究者从理论出发,产生假设,再去观察,并用基于观察的经验概括去支持、反对该理论,或提出新理论。

注:矩形表示信息成分;椭圆表示控制;箭头表示信息转转换。

图10-1科学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成分、方法控制和信息转换

(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假设演绎法

1.归纳推理是从观察到的资料出发,加以概括,从而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如所有观察对象在失业后都有心理失衡现象,我们就认为失业会导致当事者失去心理平衡。

2.演绎推理是从某个普遍法则出发,将其运用到具体事例,是在应用中检验理论的过程。

3.假设演绎法(又称试错法)由归纳和演绎构成,与科学环的逻辑一致。理论—假设一观察的过程是演绎,观察一检验一理论的过程是归纳。两者循环递进,克服各自局限,有利于减少错误、发现事实和获得知识。

(三)其他逻辑方法

除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之外,社会工作研究也常用到其他逻辑方法。

1.解析和综合。

2.具体和抽象。

3.历史和逻辑。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包括需求评估、方案制订、计划执行和评估总结4个部分。

(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拟定研究主题、界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完成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应用等内容。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研究的过程结构

社会工作研究作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研究的交叉领域,其过程结构和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研究相类似,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准备、资料收集、研究分析、总结应用等阶段。由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研究范式差异,两类研究的一般过程就有所不同。

三、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研究准备

1.确定研究问题。

2.建立研究假设。

3.进行研究设计。

(二)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亲任或安排专门人士进行同步督导,以便及时回答调查

员碰到的具体问题。所有调查员第一天收集的资料必须当日交给督导员,督导员即时审核,发现问题时立即指导。同时,研究者或督导员要抽查所回收的资料,发现可疑信息时要进行重访或剔除该资料。

(三)研究分析

1.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包括如下工作:一是进行资料编码。编码就是给予答案一个数字代号。如男性编为“1”,女性编为“2”。二是将完成编码的资料输入电脑,并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分析变量状况及其变量关系的主要手段,可以分为以下4个层面:

(1)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平均数一般计算算术平均,中位数就是其增标的最中间水平,众数就是出现最多的指标值。

(2)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

(3)探索多变量间的关系。

(4)如果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择被研究对象,就可以根据样本的指标值推论总体的相

应指标值(参数值)。

(四)总结应用

总结是研究的最后阶段。其内容,一是说明本研究有何发现,在各个指标状况描述、指标之间关系检验、多个指标关系梳理的基础上,说明研究问题的回答情况和研究目标的达成状况;二是针对研究发现的特殊现象和没有验证的假设,提出尝试性解释;三是针对有关概念和理论、针对研究本身、针对相关主体提出对策和建议。

四、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研究准备

定性研究的准备阶段需要选择调查对象和确定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基本上结合在一起。

1.进入现场。

2.收集和记录资料。

3.整理资料和建立档案。

4.分析与收集的互动。

(三)总结应用

分析解释是定性研究的核心。定性研究以当事者视角看待事、物、人、境及其互动。从大量资料中寻找意义、模型或架构,以获取真实、丰富、有意义的信息,以把握事实的本质和整体。

五、报告撰写及成果应用

(一)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

1.标题与内容呼应。

2.版块体现完整性和逻辑性。

3.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结合。

4.风格朴实积极。

(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1.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质量良好的社会工作研究报告要大致体现如下的内容结构:标题;引论;研究问题、

目标和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讨论和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2.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需求评估报告、项目计划书和总结评估报告是特殊的社会工作研究报告。需求评估报告的结构与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大致相类,大致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项目方案书和项目总结的结构则另有特色。

项目总结报告是实务工作的总结,其内容在项目计划书基础上有所扩展和深化。其基本结构包括主题、项目背景、需求评估(问题表现及基于文献或实证研究的原因分析)、项目目标、工作模式、实务内容、服务效果、讨论和建议、附录、参考文献等部分。其中,工作模式及此前部分与项目方案书大致接近。实务内容可能因当时当地情况而有所修订从而与项目计划书有所差异,研究者必须报告项目过程实际执行的任务。服务效果呼应工作目标,应该在总结研究报告中进行较详尽说明。讨论和建议是研究者基于对实务过程的反思而对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实务本身等提出的完善思路。

(三)成果应用

成果应用是社会工作研究的最大特色。研究者要采用口头发表、内部书面发表、公开出版等形式,与课题委托者、同行和社会人士分享研究成果,以使研究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应,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积极发展。

第四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调查

(一)含义

问卷调查就是依托问卷,针对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调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状态特征。

(二)问卷类型

根据填答方式,问卷分为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两种。

(三)问卷结构

问卷包括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等部分。

(四)问卷设计

1.原则

问卷设计不仅涉及具体问题,而且涉及问卷的物理布局。设计问卷一般应考虑以下原则:

(1)问卷要有信度与效度。

(2)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

(3)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4)保证操作可行性。

2.步骤

(1)进行探索性工作。

(2)设计问卷初稿

(3)试用和修改。

(4)定稿和印制。

3.问题和答案

第一,关注问题特性。开放式问题应注意空间大小,封闭式问题应关注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前者指答案包含所有可能(如男女就包含了所有性别类型),后者指不同答案并不交叉(如年龄段划分就不应交叉)。

第二,注意语言表达。问题语言应简明,避免多重含义与含混不清,提问不带倾向性,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如“你父母支持你读社会工作专业吗”就属于多重含义的问题,

因为包含了父亲是否支持和母亲是否支持两个问题;“社会工作者服务有益于个人提升自己

权能,你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吗?"这个问题就属于倾向性问题。

第三,数量时间适当。问题多少和回答时间长短会影响回答质量。一般而言,问题数量能回答项目的研究问题即可,同时,被调查者回答所花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第四,问题按序排列。个人背景一般居首;客观题在前,主观题在后;熟悉、简单、对方感兴趣、封闭式问题置于前面;行为、态度、敏感的问题放在后面。从而有利于被调查者较快进入状态,提高问卷回答的完整度。

(五)问卷资料收集

1.对象选取。

2.访问员选拔和培训。

3.物质准备

4.质量控制。

(六)评价

1.优点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访问,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了较多人士资料,有利于中和个别人士的极端回答;收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从而资料处理相对容易并便于比较分析;在同一时段访问众多对象则节省不少资源。

2.缺点

问卷调查要求调查员有较好素质,这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达到;问卷调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对地域、职业等有一定要求;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于保证。

二、实验研究

(一)三对要素

实验设计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或控制组)、前测和后测三对要素。

(二)常用类型

1.标准实验设计

标准实验设计有前后测控制组设计(传统实验设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索罗门四组设计等形式。

(1)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

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该

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2)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3)索罗门四组设计

索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式把对象分四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结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

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结果的比较而得。

2.准实验设计

(1)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

术进行分析。

(2)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简单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对照组。

3.实地实验

实地实验就是把实验置于真实场境,受试者按照事先设计完成某些要求,再分析效果。

(三)成功实验设计的标准

(1)是否回答主题。即实验设计是否可以回答研究主题、是否可以有效测量假设。

(2)变量控制。即对外在变量或不恰当变量有无控制,从而使因变量前后差异尽可能

扩大。

(3)可推论性。即实验结果乃至整个实验过程的可推论性如何。

(4)其他方面。即研究过程是否有漏洞、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是否已排除,研究结果是否准确,研究环境是否受干扰、安排是否产生偏差。

(四)实验研究的评价

1.优点

实验研究的变量清楚明白,自变量作用明显;规模有限从而节省资源;可有效控制实

验场境和外在环境,排除影响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过程的因素;测量工具较精确,误差较小。

2.缺点

实验设计的场境是创造的,研究条件不自然从而实务推进上有困难,太精细从而难以复制。由于社会工作中实验研究往往以人为对象,在实验组人员选择、实验刺激应用等方面会面临伦理困境。

三、观察法

(一)概念与类型

观察就是出于具体目的,利用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有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资料;它并不是简单地“看”,而需研究者去“感受”,从而进行实质性解释。

观察法有多种分类方法:

一是根据观察者是否融入被观察群体,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是观察者真正进入被观察场景,被视为自己人,从内部进行感受;后者是观察者持旁观者身份,进行探索性研究,收集一般信息。

二是根据过程控制程度,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前者体现标准化特性,对象选择、范围确定、内容架构和程序安排都事先有明确计划;后者的诸多要素都是临时决定的。

三是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接触程度,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是观察者进入实地直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情况,后者可以是借助某些工具(如单面镜)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也可以是通过物质痕迹(损蚀物、累积物)或行为标志(无意识现象)了解被研究对象的信息。尽管观察的类型众多,但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方法是保证观察质量的前提。

(二)观察准备

观察准备包括思想、身体、知识和心理等方面。思想准备指如何在观察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因为观察需要眼、耳、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的应用;观察者需要足够的知识;观察者的心理也必须成熟,否则可能会面临不必要的障碍。

(三)观察内容

观察内容取决于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对社会工作研究而言,“人在环境中”可以作为研究者进行多元观察的重要框架。所谓“人”,涉及其情感、行为和认知;所谓“情境”涉及被观察者的家庭、非正式网络、正式网络、媒体等诸多主题。

(四)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包括值得注意的一切内容,因为任何信息都可能为分析提供思路。说服被观察者接受当场记录或录音是一个有效的记录手段。如果受访者不同意当场录音记录,研究者在每次访问结束后应赶快回忆当时情境,做好事后记录。记录应标明基本资料(如地点、在场人员、自然场境、社会互动等),内容详细具体。除了记载所见所闻外,观察者的感受、对事情进展的反应、对事情进展的感触及思考等也应成为记录内容。

(五)评价

1.优点

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易行。

2.缺点

观察法由于注重收集过程资料因而比较费时费力,研究者难以控制具体情境,有些资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四、访谈法

(一)概念与类型

访问由“访”和“问”组成,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探访被研究者并通过问答获取有关资料。根据不同维度,访谈法可以划分为相应的类型:

(1)依据双方的接触程度,访问有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依据被访者人数,访问有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

(3)依据是否有访问指引,访问可以分为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式访问。

(二)常用形式

非正式会话式访问、引导式访问和标准化开放式访问是定性研究的3种常用访问形式。

(三)深度访谈

深度访问通过研究者在访问过程中与被访者的互动,由浅入深,把握研究对象面临问题的状况及后果、原因机制、核心原因、可变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较深入地搜寻对象的特定经历和动机的主观资料,体现个别化原则。

(四)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将许多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

焦点小组的访问过程不仅是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的互动过程,而且是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五)访谈过程

访问过程有特定工作技术。研究者要根据目的选择方法,确定对象后了解其特性,并拟定访谈程序(如阅读文献、文件与人事安排、被访者联络、过程控制等),并准备好必要的访谈工具。

过程控制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关键,表现为语言、表情和动作3种技术。语言控制即以中立态度和灵活语气对对方原话进行转述、追问和插话;表情控制即用面部神态向被访者传达认可、疑问、鼓励等信息;动作控制即用行为和身体语言表达个人感受。其中,前言陈述、转移形式、直接宣告、探问和追踪、增强与回馈都是可用的过程技术。耐心、细微、理智、

平等、中立、不讨论是过程控制的重要守则。

在访问中,研究者应在对方同意后当场或事后记录其语言、居住条件、邻居状况、观点、行动、有意义词语等信息,并同步进行评价性思考。

(六)访员素质

访员素质是访问成败之关键,其选拔和培训极其重要。

访问员选拔首先以诚实、礼貌、公正、认真、负责、耐心为标准,在具体情况下根据要求考虑性别、年龄、教育等因素。

(七)评价

访问法较适用于实地研究,尤其个案研究。

优点是适应面广、弹性大、由于可以当面互动从而利于发挥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变化也可及时回应,因此可获得较深入的资料。

其缺点在于主观作用强、规模小,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

五、个案研究

(一)概念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 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升绩效是其目标。

(二)特点

1.凸显研究的“对象”维度。

2.技术和资料多元化。

3.研究步骤不甚严格。

4.资料详尽深入。

(三)一般步骤

个案研究包含确定研究对象、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收集资料(观察和访谈为主)、整理和分析资料、报告研究结果等。

(四)拓展个案法

1.基本概念

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为基础,采用参与观察法,以双方互为主体性为场境假设,从宏观视角和历史情景审视个案,再从个案反剖宏观因素,从而,从“特殊”中抽象“一般”,将“微观”移动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以预测“未来”,实现理论

重构。

2.主要维度

(1)从观察者拓展到参与者。

(2)拓展对于时空的观察。

(3)从过程拓展到力量。

(4)拓展理论。

3.基本特色

(1)情境和对话是基础前提。

(2)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3)权力彰显特殊效应。

(五)评价

1.个案研究的优点

了解研究对象各方面的状况,进而对其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由于资料广泛深入,有利于客观、深入、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问题、需要及其原因机制,有利于提出有效和具体的处理办法或解题方案。个案研究依托分析性概括,彰显了其辅助理论建构的重要力量。

2.个案研究的缺点

由于本方法讲究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同步,并注重在过程中动态完善研究思路,

因此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由于样本很少和对象缺乏代表性,研究发现不能进行推论。

六、非接触性研究

(一)定义

非接触性研究是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而把握资料本质的研究技术。

(二)类型

1.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就是对既有统计数据进行剖析以进一步发现其信息,可以直接达成研究目的,也可以为大型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2.比较法

比较法以现存非统计资料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求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方的事件的共同

特征,力图超出他人发现,根据原始数据提出自己的结论。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以文章、书籍、报刊、日记、信件、演说、电影电视、歌曲、图画、照

片等材料为对象,根据预定计划,采用一定规则,对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地描述,以了解

人们的态度、行为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

(三)评价

非接触性研究是与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并列的研究类型,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也可以采取定性研究方法。

优点:消除了研究本身可能导致的偏差;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便于研究无法接触的对象;适合于纵贯分析。

缺点:原始资料的质量难于保证;原始资料难以获得;资料缺乏标准化。

七、行动研究

(一)定义

行动研究,就是被研究者不再简单地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他们将研究发现直接应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特点

1.注重实务导向。

2.研究场域与实务场域合一。

3.重视民主参与。

4.兼具批判建构功能。

(三)类型

1.按照研究侧重点分类

一是行动者用科学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

二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三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2.按照参与者对自己行动所作的反思划分

一是“行动中认识”,对实践者例行式行动进行的研究,通过观察和反思了解其无法清楚地用语言表达的内隐性知识。

二是“行动中反思”,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式交谈,促使参与者将思考转换为行动,比较不同策略,提炼相同因素,排除不恰当做法。

三是“对行动进行反思”,参与者用口语明白地建构或形成知识,把自己抽离出行动,对自己行动进行反思,从而强化了他们对自己行动的细微分析,将其内隐知识明朗化。

3.按照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

其一,合作模式。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合作,共同参与整个研究过程。

其二,支持模式。研究动力来自实务工作者,他们提出问题,自己决定行动方案,专家则作为咨询者,协助他们形成理论假设,计划具体行动及评价行动结果。

其三,独立模式。实际工作者独立研究,摆脱研究理论和实践规范的限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采取相应行动改造社会现实。

(四)步骤

1.分析问题。

2.拟订方案。

3.开展行动。

4.评估回馈。

(五)行动研究的评价

行动研究将研究和行动进行整合,克服了其他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一、基本含义

(一)基本概念

项目评估是利用具体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和行政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项目评估是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绩效的评价基础,促进服务项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是其动机之一。

(二)基本要素

1.主体

项目评估的主体就是由谁对项目进行评价。根据评估者与项目的关系,评估主体可以

有项目委托者、项目执行者和独立第三方。

2.对象

项目评估的对象有多种审视角度。以方法划分,评估对象可以有个案社会工作项目、小组社会工作项目、社区社会工作项目、社会工作行政项目、社会政策项目等;以人群划分,评估对象可以有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以领域划分,评估对象可以有反贫困社会工作项目、社区适应社会工作项目等。

3.目标

基础目标在于达成对评估对象的表现评价;中间目标是在评价过程中协助社会工作者

及其机构获得综合提升,即“以评促建”;最终目标是在兼达前述两个目标的同时协助服务对象成长(助人自助)和促进场境改善(促“境”美好),即“增能评估”。

4.伦理

避免剥削研究助手,感谢合作者、协助者和研究对象,关注研究人员受伤害的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事后干预。

5.方法

项目评估理论上可以采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单个方法及其组合,在实际评估时则要根

据项目特性、对象特质、资源状况等选用合适的方法技术。

二、主要类型

(一)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比较服务前后服务对象在某些方面的变化,判断项目目标是否实现。结果 评估可以作为服务质量评价的依据。

(二)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评价社会工作项目执行中相关活动的状况。在过程评估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动态了解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的想法、认知和感受。

三、一般程序

(一)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要明确谁来评估、为何评估、评估什么、如何评估等问题。

2.实施阶段

进入现场后,评估者要进一步了解信息和进行文献回顾,必要时对原有方案进行修改,并及时与委托方和项目有关方沟通。

3.总结应用阶段

本阶段需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并提交给委托方或项目有关方,有时还以适当形式公开。

(二)关键步骤

形成问题、研究设计、分析成败原因是项目评估的关键

关键词:

上一篇:暑假和孩子一起做实验,3种实验既涨知识又有趣
下一篇:最后一页